連續多年發布《認證機構高質量發展報告》;組織認證技術提升周活動引領行業進行技術和案例交流;開展新會員培訓;聯合中央財經大學發布《企業環境、社會與治理(ESG)評價師評價規范(第1版試行)》;組織修訂認證人員基礎教材系列叢書;2024年作為全國認證認可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261)秘書處承擔單位歸口管理國家標準93項 ,發布團體標準24項;打造國家質量基礎設施培訓服務平臺,開發467門精品課程,舉辦“益直播”培訓88期,推出免費公益課程410門……中國認證認可協會(CCAA)助力認證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成績還在持續高能輸出。
2024年以來,中國認證認可協會圍繞認證認可檢驗檢測行業發展等國家層面總體規劃要求、聚焦新興領域,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積極發揮服務優勢和獨特作用,主動擔當、穩中求進,在推動形成高質量政策建議、壯大行業發展必需人才隊伍、制定引領行業發展先進標準、完善維護行業發展秩序自律規約、謀劃服務高水平對外開放方面取得明顯成效,有效促進認證認可檢驗檢測行業高質量發展。
推動形成高質量政策建議
2024年以來,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中國認證認可協會推動并形成多項認證認可檢驗檢測改革發展政策建議,為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發展改革委等政府部門決策起到參謀和助手作用。
該協會積極參與市場監管總局等政府部門組織的各項政策意見征集、工作聯席會議,以及相關專題調研工作,反映行業意見、建議、問題、訴求,助力行業發展;參與廣州南沙、珠海橫琴等地放寬市場準入相關檢驗檢測采信試點工作,為下一步全面實現檢驗檢測認證結果共享、可追溯,實現檢驗檢測認證結果采信“一證通行”積累可復制經驗。
中國認證認可協會積極推動行業發展支持性政策落地見效。敏銳捕捉、及時掌握、系統梳理、認真研究國家各項穩經濟、促發展政策措施,通過座談、培訓、宣講、研討、論壇、編寫指南等多種方式,指導和幫助會員單位第一時間知曉政策、吃透政策、用好政策,推動一批國家最新出臺的行業發展支持性政策在本行業應知盡知、應享盡享,引導行業和會員單位凝聚共識、堅定信心,激發活力、釋放動能。
壯大行業發展必需人才隊伍
在統籌國家政策、行業趨勢和需求基礎上,中國認證認可協會通過系統規劃、供需銜接、跟蹤培養、評價示范等工作,穩定和壯大一批高素質的行業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積極構建行業人才支撐和儲備體系,優化行業人才結構,為行業穩定持續發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和人力支持。截至2025年5月,該協會共設管理體系認證 審核員、產品認證檢查員、服務認證審查員以及其他等四大類別,32個注冊領域,注冊有效認證人員數量達106856人,注冊有效證書數達276147張(可一人多證)。不斷豐富注冊領域,新增無障礙環境認證審查員、農作物種子認證檢查員、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核查員、科技倫理(審查)委員會管理體系審核員。
中國認證認可協會還緊跟市場監管總局關于質量認證公信力建設和專業化能力提升有關要求,在行業人員資質管理改革工作研究、規范評價工作過程、優化認證人員統考考試大綱、豐富認證人員繼續教育課程體系、加強行業教師培養、豐富會校合作產教融合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及加強國際互認等方面主動作為,取得階段性進展,為認證行業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對外開放提供堅實保障。
目前,該協會已正式發布實施了檢驗檢測管理人員、企業環境社會與治理(ESG)評價師、溫室氣體管理師、IATF 16949內審員等評價規范,其中溫室氣體管理師已作為中國提交的技術方案在國際人員認證協會(IPC)正式發布,代表著中國技術方案的國際認可度不斷提高。
制定引領行業發展先進標準
中國認證認可協會積極探索完善行業領域的標準體系,配合推動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制修訂一批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組織研制一批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的團體標準;參與制定一批以中國標準為基礎的國際標準,通過先進標準體系引領和推動行業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中國認證認可協會是全國認證認可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 261)秘書處承擔單位,2024年報批8項國家標準,其中國家標準《認證機構遠程審核指南》是響應《國家標準管理辦法》中對具有先進性、引領性,實施效果良好的團體標準按程序制定為國家標準的一次成功嘗試。該標準的發布實施將有效保證遠程審核活動的質量,構建認證行業傳統審核與遠程審核相互補充的新生態。聚焦數字化轉型和“雙碳”目標,該協會發布《檢驗檢測機構數字化應用指南》等團體標準,建立碳管理體系團體標準體系,成立工作組推動碳管理體系的應用。
完善維護行業發展秩序自律規約
2024年,中國認證認可協會制定并發布《認證認可檢驗檢測從業人員自律行為準則》《認證人員注冊全國統一考試違紀違規行為處理規定》等規定和程序,參與編寫《質量認證行業公信力建設行動方案(2024-2026年)》和《認證專業化能力提升行動方案(2024-2026年)》,助力行業公信力建設。
該協會進一步建立和完善行業自律規范制度,通過對違規審核員的資格處置,不斷優化行業自律管理組織體系,助力認證檢測行業合規發展;配合市場監管總局認證監管司完成“雙隨機、一公開“檢查,對違規線索實行專人負責、快速查處、及時公布,形成監管合力,有效地打擊認證人員違規行為,維護行業市場秩序。
中國認證認可協會積極參與檢驗檢測機構專項治理行動,聯合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共同完成全國珠寶玉石首飾檢測報告查詢平臺建設,引導珠寶玉石檢測機構入駐平臺。目前,該平臺入駐機構81家,平臺查詢量24036人次。該協會還持續宣傳全國珠寶玉石首飾檢測報告查詢平臺,不斷提升消費者對平臺的認知,在珠寶玉石首飾重點集散市場積極開展檢驗檢測機構行業自律工作,并取得可復制的制度性成果。
謀劃服務高水平對外開放新舉措
近年來,中國認證認可協會積極謀劃服務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新舉措,引導會員企業助力行業高質量發展,推動會員企業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為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系貢獻力量。
中國認證認可協會是國際人員注冊協會(IPC)的創始成員機構、正式成員之一長期積極參與IPC的各項業務活動和管理工作。2022年,中國認證認可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黃繼先當選為IPC副主席,我國人員注冊工作在國際舞臺作用發揮得更加凸顯。該協會在IPC主導建立溫室氣體核查員認證方案基礎上,2024年提出檢測人員評價方案,為IPC貢獻中國良好實踐;持續舉辦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合格評定服務貿易便利化”論壇,圍繞發揮合格評定積極作用,助力電子商務高質量發展,分享信息、交流經驗、探討合作、建言獻策,促進電商業臺合格評定規范治理和創新發展;開展國際交流合作,組織會員代表團赴比利時參加TC(國際檢驗檢測認證)理事會峰會,參與合格評定與全球質量安全、國際貿易便利化、可持續發展、人工智能等領域研討。
此外,中國認證認可協會積極培育交易會、展覽會、洽談會、科技計劃項目、科技獎勵等一批品牌服務項目,為行業企業發展搭建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務平臺,增強會員企業創新能力;持續完善行業信息化平臺,不斷提高服務和管理科學化水平;激勵中國合格評定領域的自主創新,推動中國公格評定領域科技進步。
多管齊下持續發力
2025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是“十五五”規劃謀篇布局之年,也是中國認證認可協會建會20周年。該協會正多管齊下,多方面持續發力質量認證行業高質量發展。
在服務國家大局方面,該協會圍繞認證認可條例修訂、認證人員職業資格改革質量認證“六大行動”以及國際互認等要求開展專題調研;持續推進深圳、南沙、橫琴放寬市場準入政策措施落實落地;扎實做好注冊制度建設的調研工作和制度研究工作,保障認證人員隊伍在制度改革中平穩有序過渡。
在服務社會發展方面,中國認證認可協會健全從業機構自主創新成果的激勵機制,推進行業知識產權保護;豐富行業自律手段,促進行業公信力提升,治理行業“內卷式”競爭;發揮人員轉換執業機構制度和認證證書轉換制度的“雙穩定”器作用;進一步提高注冊認證人員資格處置工作的規范化;重點做好對違規人員后繼處置,打擊虛假認證等行為。
在服務行業創新方面,該協會持續做好認證技術提升周行業品牌活動;在“雙碳”、服務認證領域開展前瞻性研究;組織開展檢測認證高質量發展活動;推廣“有機+”成功做法;擴大國家質量基礎設施培訓服務平臺宣傳力度,發揮直播、訪談、大咖聊天室等欄目作用,通過繼續教育盤活存量人員新質生產力相關知識更新、優化增量人員崗前應知應會知識學習。
在服務群眾需求方面,該協會動員會員單位開展“提振消費信心 我們在行動”社會公益活動;開展確認準則修訂、新領域人員注冊項目研發工作;修訂考試大綱,加強題庫建設和專家隊伍建設;加強考試數據分析,形成個性化分析報告;加大校社合作、學科建設,開展產教融合人才聯合培養機制研究;加大教材建設、教師隊伍建設投入。
在科技標準帶動方面,該協會探索人工智能技術在認證認可檢驗檢測行業的應用;推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課題研究;推動建立認證機構數字化指南和行業標準落地;加強標準化人才能力建設、強化標準化需求調研,推動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協調高質量發展;加強新興領域團體標準專委會建設,推動高端品質認證、適老服務等新型認證和檢驗檢測標準研制。
在拓展國際領域方面,中國認證認可協會積極落實《加快推進認證認可高水平開放行動方案(2024—2030年)》,促進貿易便利化;承辦IPC 2025年全體大會,持續推動自愿性人員能力評價制度成為國際、區域通行制度;加強人員能力評價國際互認;建設IEC(國際電工委員會)中國國家委員會合格評定分委會;籌建服務行業和會員的國際交流合作工作機制,打造國際合作人才專家庫;舉辦合格評定服務貿易便利化論壇,搭建國際多元交流合作平臺。
胸懷“國之大者”,牢記“行之要務”,對標“國際經驗”,引領“行業自律”發展。中國認證認可協會始終把服務認證認可檢驗檢測行業高質量發展作為工作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服務行業發展、激發經營主體活力、優化營商環境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等方面,努力當好“橋梁紐帶”,發揮更大、更強、更好作用。